一、總體思路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法治植!崩砟,以農藥減量控害增效為主線,依托近年來的綠色防控新技術、高效施藥器械及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等,通過技術集成,建立示范片、開展新技術培訓、宣傳,集中展示和推廣一批植保綠色新技術,輻射帶動大面積推廣應用,實現病蟲草鼠綜合治理,農藥減量控害增效。
二、目標任務
(一)實施作物。
水稻、小麥。
(二)主要示范推廣區域。
天門市、仙桃市、潛江市、沙洋縣、當陽市、監利市、大冶市、武穴市等8個縣(市)以水稻作物示范為主;襄州區、宜城市、棗陽市、南漳縣等4個縣(市、區)以小麥作物示范為主,兩種作物技術均輻射全省糧食主產區。
(三)主要技術指標。
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時,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以上,農產品質量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有所改善。水稻、小麥每個主要示范區舉辦核心示范面積3000畝以上,輻射帶動10萬畝以上。其它糧食主產區參照執行。
三、主推的防控技術
(一)小麥綠色防控技術。
1. 農業防治技術。
條銹病常發區,應在常年早發重發區域種植鄂麥18號、鄂麥596、鄂麥006、鄂麥DH16、襄麥25、襄麥55、襄麥62等抗銹耐銹品種。赤霉病常發區,要選擇對赤霉病有一定抗耐病品種,避免盲目引種高感品種,減輕后期赤霉病流行風險。
2. 藥劑拌種技術。
根據病蟲種類選擇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咯•霜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懸浮種衣劑進行小麥種子包衣或拌種預防病害,用適量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包衣或拌種預防害蟲、黃矮病和叢矮病,二者混用可兼治苗期主要病蟲害。同時,在拌種時加上海島素、蕓苔素內酯或碧護,可以促進小麥種子發芽、出苗、根系發育,提高小麥抗逆性(抗凍、抗病、抗旱、抗澇、抗高溫熱害等),提高產量。在條銹病常發區,采用三唑酮、戊唑醇等種衣劑包衣或拌種,兼治苗期條銹病和白粉病,預防后期黑穗病。在全蝕病發生區,重點采取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或硅噻菌胺(全蝕凈)懸浮劑包衣或拌種;對地下害蟲可選用辛硫磷或毒死蜱拌種;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特別嚴重的田塊,要進行藥劑土壤處理。苗期蚜蟲、麥蜘蛛和地下害蟲發生危害較重的地區,采用辛硫磷或吡蟲啉懸浮種衣劑包衣或拌種。多種病害和害蟲混合發生區,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可使用殺菌劑和殺蟲劑復合的種衣劑或拌種劑進行包衣或拌種。復配(混合)劑中各單劑的有效成分應與單獨使用時大致相同。
3.小麥病蟲害防控“關口前移”技術。
在冬春季加強小麥大田的病情監測,要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防控策略,初見小麥條銹病發病中心至發病始盛期,對大田的小麥進行酸性氧化電解水噴施,每畝噴施酸性氧化電解水45L。酸性氧化電解水當天生產當天使用,剩余的密封保存于黑(棕)色塑料桶內,3天內使用完。使用小噴頭噴霧器,對葉片的正反面進行均勻噴施。防治次數視病情而定,一般噴施2-3次,每次間隔5-7天。高溫時段和雨天不能噴施酸性氧化電解水;蛘呖蛇x用三唑酮、戊唑醇、氟環唑進行噴霧防控,并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
4. 植物免疫誘抗技術。
海島素、蕓薹素內酯能明顯增強植物的抗病和抗逆能力,在分蘗期、拔節期可噴施1-2遍,明顯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增加產量。
5. 科學用藥防控技術。
在春季小麥條銹病大流行期,要貫徹落實“發現一片,防治一面”的預防措施,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可選用酸性氧化電解水、三唑酮、戊唑醇、氟環唑進行大面積應急防控。在抽穗揚花期,結合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預報,如果預計赤霉病中等偏重以上發生時,要大面積實施統防統治,提前預防,可選用氰烯菌酯、戊唑•咪鮮胺、戊唑•福美雙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如果蚜蟲、紅蜘蛛發生偏重時,可選用吡蟲啉、抗蚜威、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
6. 雜草防控技術。
麥田雜草的防除,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因地制宜、依據草相選擇對路化學除草劑為關鍵,應以冬前防除為重點,早防早治、采用封殺結合、綜合治理的防除方法,防除禾本科雜草為主,兼治惡性闊葉雜草,即在小麥播后7-20天,采用吡氟酰草胺和異丙隆復配劑噴霧防控,可有效的壓低小麥冬前雜草基數;在小麥返青以后,以闊葉雜草為重點對象,進行補治。
(二)水稻綠色防控技術。
1. 生態防控措施。
推廣應用健身栽培技術、種子消毒與帶藥移栽預防病蟲害技術、生態調控技術,防治早期病蟲害。
(1)淘汰感病品種。
各地要因地制宜淘汰往年發病普遍較重的品種,預防稻瘟病和稻曲病。
(2)耕漚滅螟。
及時耕漚是殺滅越冬螟蟲,降低基數的有效措施,具體方法是:提前翻耕冬閑田、冬作物田,耕后灌水悶浸5-10天,將越冬螟蟲殺死,降低基數。早稻收割后也應及時耕漚,減少蟲源。
(3)培育壯秧和帶藥移栽技術。
一是酸性氧化電解水浸種技術。酸性氧化電解水能快速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病原微生物,促進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提高成苗率,縮短育秧周期,并減輕苗期病害發生頻率。浸種前曬種1天,提高種子活力。浸泡工具以塑料桶為宜,若是鐵桶或水泥池要用塑料薄膜隔離(防止酸性氧化電解水接觸放電,影響殺菌效果)。酸性氧化電解水當天生產當天使用,剩余的密封保存于深色塑料桶內,3天使用完。種、水比例為1:1.2-1:1.5。浸泡后攪拌均勻,暗處靜置數小時。最佳浸種時間推薦:早稻浸泡12小時,中晚稻浸泡6小時,浸種結束后,進行常規的催芽和育秧流程。
二是藥劑拌種或浸種(包衣)防病蟲技術。機插秧、拋秧、旱育秧:27%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400-600毫升,加水稀釋至1-2升,攪拌包衣干谷稻種100千克,陰涼通風處,晾2小時,充分吸收藥液,然后直接播種苗盤或苗床,省工省力。
直播稻田:水稻稻種浸種在24-48小時后,催芽露白后,27%噻蟲•咯•霜靈懸浮種衣劑400-600毫升,直接包衣稻種100千克,輕輕攪拌均勻后,陰涼通風處,晾2小時,充分吸收藥液,直接播種。亦可按照同樣的處理劑量,先包衣晾干后再浸種催芽。
在拌種或浸種(包衣)的藥劑選擇上也可采用咪鮮胺種子處理預防惡苗病和稻瘟;吡蟲啉種子處理劑拌種或浸種預防秧苗期稻飛虱傳播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赤•吲乙•蕓薹、蕓薹素內酯種子處理或苗期噴霧,提高秧苗素質和抗病性,培育無病蟲壯秧。
三是帶藥移栽控害技術。秧苗移栽前3天左右施藥,帶藥移栽,早稻預防螟蟲和稻瘟病,單季稻和晚稻預防稻瘟病、稻薊馬、螟蟲和稻飛虱及其傳播的病毒病。
(4)生態工程控害技術。
田埂保留禾本科雜草,為天敵提供過渡寄主;田埂種植芝麻、大豆等顯花植物,保護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綠盲蝽等天敵的控害能力;人工釋放稻螟赤眼蜂,增強天敵控害能力。田邊種植香根草等誘集植物,減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種群基數?刂频适褂昧,降低害蟲種群的增長速率。
2. 物理防控措施。
推廣應用性誘劑誘殺技術和殺蟲燈誘殺技術,降低害蟲的蟲源基數。
(1)性誘劑誘殺技術。
在各代次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尤其是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集中連片使用性誘劑,通過群集誘殺或干擾交配來控制害蟲基數。選用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平均每畝放置1個,放置高度以水稻分蘗期距地面50cm、穗期高于植株頂端10cm為宜。
(2)殺蟲燈誘殺技術。
每30-50畝安裝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燈底部距離地面1.5米,誘殺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4月中旬到10月上旬在種植區域每晚天黑至晚12點開燈。
3. 生物防控措施。
推廣應用稻田養鴨技術、赤眼蜂寄生技術、生物農藥防控技術防治病蟲害。
(1)生物農藥防治蟲害技術。
防治二化螟選用蘇云金桿菌(Bt)、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短穩桿菌,防治稻縱卷葉螟選用Bt、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短穩桿菌、甘藍夜蛾NPV、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飛虱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短穩桿菌對家蠶高毒,臨近桑園的稻田慎用。
(2)生物農藥防治病害技術。
防治稻瘟病采用井岡•蠟芽菌、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預防稻曲病采用井岡•蠟芽菌、井岡霉素A(選用24%高含量制劑)、申嗪霉素、蛇床子素,并可兼治紋枯病,與蕓薹素內酯或赤•吲乙•蕓薹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預防病毒病選用寧南霉素。
(3)釋放赤眼蜂防治害蟲技術。
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縱卷葉螟遷入代蛾高峰期開始釋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間隔3~5天,每次放蜂10000頭/畝。
(4)稻鴨共育。
水稻分蘗初期,將15~20天的雛鴨放入稻田,每畝放鴨10~30只,水稻齊穗時收鴨。通過鴨子的取食活動,減輕紋枯病、稻飛虱、福壽螺和雜草等病蟲草的發生為害。
4. 科學化學防控措施。
推行統防統治,減少盲目打藥、減少施藥次數;推廣先進、高效的施藥器械,提高農藥的利用率;推廣應用有效成分含量低、毒性低、殘留量低的化學農藥防控病蟲害,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
(1)水稻播種前,做好種子消毒處理。用強氯精、吡蟲啉等藥劑進行種子處理,預防惡苗病、薊馬和飛虱等病蟲害。
(2)秧田移栽前2-3天,噴施超級送嫁藥,預防或減輕大田分蘗期稻瘟病、螟蟲、薊馬、稻飛虱等病蟲發生。
(3)分蘗至孕穗期,以防治螟蟲為重點,兼治紋枯病和稻飛虱等其他病蟲。早稻在5月中下旬防治第一代二化螟,對枯鞘叢率達8%以上的稻田即施藥防治;若發現葉瘟發病中心或急性病斑要及時加藥混合防治;中稻和晚稻在栽后半個月對枯鞘嚴重的田塊應噴藥一次防治螟蟲。
(4)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藥保穗。在水稻破口初期,重點防治穗瘟和稻曲病,同時兼防紋枯病、卷葉螟和稻飛虱。早稻重點防治穗瘟,兼治紋枯病和稻飛虱、卷葉螟;中稻重點防治螟蟲、穗瘟以及稻曲病,兼治紋枯病和稻飛虱、卷葉螟;晚稻重點防治螟蟲、穗瘟以及稻曲病,兼治紋枯病和稻飛虱。
(5)合理使用化學農藥技術。防治稻飛虱,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應用吡蟲啉(不選用吡蚜酮,延緩其抗性發展);田間噴霧選用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呋蟲胺等。防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氰氟蟲腙、乙基多殺菌素等,在蝦稻田可選用殺蟲譜更廣更安全的溴氰蟲酰胺。防治稻瘟病,選用三環唑、氯啶菌酯、丙硫唑、咪鮮胺錳鹽等。防治紋枯病,選用噻呋酰胺、氟環唑、丙硫唑、烯肟•戊唑醇。防治稻曲病,選用氟環唑、咪鮮胺錳鹽、烯肟•戊唑醇等。預防病毒病,選用毒氟磷等。水稻揚花期慎用新煙堿類殺蟲劑,減少對授粉昆蟲的影響。
5. 雜草防控技術。
(1)移栽稻田。
移栽后5-7天,選用乙草胺+芐嘧磺隆、丁草胺+芐嘧磺隆或苯噻草胺+芐嘧磺隆組合的除草劑,采用毒土法或藥肥法一次性防除稗草、闊葉草、莎草。水層要求:施藥時水層3cm,藥后保持7天左右。
(2)水直播稻。
采取“一封、二殺、三補”封殺結合的除草技術。重點推廣普及播后苗前采用丙草胺封殺的技術措施,壓低抗性雜草萌發基數,減輕出苗后防控和漏防補治的壓力。
(3)機插秧零田施藥防控抗性雜草技術。
機插秧與化學除草同步一體化集成,通過專用施藥器與六行騎乘式高效插秧機同步聯動,實現機械插秧與滴施除草劑同步作業。在水稻機插時,通過直接在插秧機上加掛滴施器,噴灑氟酮磺草胺+丙炔噁草酮•丁草胺,每畝滴藥量為2升,在插秧的同時,完成化學除草。
(三)高效植保藥械。
大力推廣智能化的植保藥械,提升農藥噴霧效率,提高農藥的利用率。
1. 智能型植保無人機。
一是采用rtk精準定位與導航,操控上能夠實現全自主飛行的方式。二是噴灑系統具有變量施藥功能,可實現噴灑流量、霧化程度可調,并與飛行速度自動聯動控制。三是電力系統采用智能化電池,安全可靠。
2. 精準定量自走式噴桿噴霧機。
藥械具有作業效率高,小麥田日作業400-600畝/天,水田300-400畝/天,噴霧定量精準,GPS導航,后臺全程監控的功能。
(四)農藥專用助劑。
近年來,農藥助劑的使用得到快速發展,在農藥減量增效的實際應用中表現出較好的效果,如激健、植物油助劑等產品,不僅可以提高防效,還可以促進農藥減量。
四、進度安排
(一)制定方案。
2021年4月10日前,有關縣(市、區)植保站因地制宜制定示范實施方案,明確各示范基地目標任務、技術措施、工作措施,并啟動實施。4月10日以前,將試點方案及植保技術指導專家名單(包括單位、職務職稱、聯系方式等),報省站藥械科,郵箱:hbyaoxieke@163.com。
(二)開展調查研究。
2021年4月-10月,各示范基地要開展綠色防控技術、高效植保機械和農用專用助劑應用情況調查與研究(應用成本、應用效果、農藥減量效果),要與常規防治作對比,形成有對比結果的相關數據。
(三)開展培訓指導。
2021年4月-10月,省植保站將組織示范區的植保技術人員,深入示范基地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指導落實相關工作和技術措施。
(四)宣傳典型經驗。
2021年4月-10月,各地要通過媒體大力宣傳主要糧食作物“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內容、意義、成效和經驗,形成社會各界全員參與的氛圍。
(五)完成總結報告。
2021年11月10日前,在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有數據分析的總結報告,完善糧食作物“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規程與技術模式。對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11月20日前,將總結報告及附表報省站藥械科,省站將組織專家評估示范成效。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
為確保試點工作落到實處,2021年省植保站成立糧食作物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推廣應用團隊,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責任分工,整合項目資金和技術力量,確保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1. 總負責人。
郭子平 湖北省植?傉菊呗毟呒夀r藝師/站長
2. 首席專家。
周華眾 湖北省植?傉就茝V研究員/副站長
3. 團隊成員。
羅漢鋼 湖北省植?傉就茝V研究員/調研員
張求東 湖北省植?傉就茝V研究員/科長
許艷云 湖北省植?傉就茝V研究員/主任科員
楊俊杰 湖北省植?傉巨r藝師/副科長
謝原利 湖北省植?傉巨r藝師/副科長
劉 芹 湖北省植?傉巨r藝師/副科長
萬 利 湖北省植?傉巨r藝師
張 歐 湖北省植?傉局磙r藝師
廖少龍 天門市植保站站長
喬志剛 仙桃市植保局局長
喻永冰 潛江市植保局局長
張 蘭 沙洋縣植保站站長
關迎池 當陽市植保站站長
高振坤 監利縣植保站站長
石教波 大冶市植保站站長
鄭在武 武穴市植保局局長
曹邦志 襄州區植保站站長
余小清 宜城市植保站站長
檀銀忠 棗陽市植保站站長
魏遵龍 南漳縣植保站站長
呂 亮 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副研究員
曾凡松 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副研究員
史文琦 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副研究員
4. 技術顧問。
楊立軍 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研究員/副所長
張 舒 湖北省農科院植保土肥所研究員
黃俊斌 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教授
洪 霓 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教授
(二)加大扶持力度。
各級植保部門要充分利用好中央的病蟲害防控資金,辦好示范樣板,同時,要積極爭取,整合項目、聚合資源和集中力量,強化資金投入和科技支撐,不斷推進試點示范規模,加快大面積推廣應用進程。
(三)加強培訓指導。
每個示范基地要樹立示范展示牌,明確基地責任人和技術指導專家,主要技術,支持單位等。通過組織專題培訓、實地觀摩、示范展示、現場指導等多種形式,普及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措施,讓廣大農民親自體會糧食作物“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的好處,增強自覺運用意識。
(四)注重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大力宣傳糧食作物“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的好經驗、好措施、好典型。同時,加強信息報送,做到對上有信息、對外有聲音、對下有通報。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爭取社會各界支持。
附表:2021年主要糧食作物農藥減量控害增效主推技術實施情況統計表
縣(市、區)
|
鄉
鎮
村
|
示
范
樣
板(個)
|
示
范
面
積
(萬畝)
|
輻
射
面
積
(萬畝)
|
推廣技術
|
推廣
技術
規模(萬畝)
|
成本(元)
|
畝平
均節
本增
效(元)
|
農藥
減量
效果
(%)
|
總經濟效益(萬元)
|
生態
效益
|
社會
效益
|
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場次
|
培訓
人數
|
技術
推廣
到位率(%)
|
總
效
益
|
節
本
效
益
|
提
質
效
益
|
增
產
效
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可以折算成資金,也可以是其他相關指標的表述。
|